八、前贤风采
(以华诞年份为序)
1984年,轻工业部皮革文化用品局王秀英局长(右3)率团赴匈牙利回访,时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皮革专家组副组长石祥麟(左1)等陪同
1941—1956年间,历任上海中华制革厂、天一制革厂、联合制革厂工程师,首创并试制成纺织厂用皮辊和皮圈革,以取代当时赖以进口的“舶来品”。
1956—1966年,任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皮革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间主要从事:(1)1957年研究成功“蒙囿铬—植速鞣水牛底革”,使鞣期从原来的六个月缩短到一个月,在上海华大制革厂投产后获得显著经济效益。(2)195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三届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皮革会议,重点研讨有关丙烯酸树脂皮革涂饰剂的生产和应用。(3)1959年出任轻工业部组织的“美化猪革”试点组组长,经集中在上海轻工所的20余名科研人员和制革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年内试制成功猪皮工业用革和生活用革等13个新品种。为此,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并汇编出版了《猪革美化的研究和生产》,供行业借鉴。(4)1964年研究成功了“锆—植结合鞣底革”。此外,在他的主持下,皮革研究室还完成了“丙烯酸树脂皮革涂饰剂”“鞋用大底胶粘剂”“锆鞣白色猪皮皱纹排球革”等课题,分获轻工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此外,他曾任国家科委轻工专业组组员、轻工业部科技专业组副组长,参与有关皮革重大科研项目的规划制定工作。
1978年,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成立后,石祥麟出任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新利18体育在线官网干部局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1984年,任上海皮革公司副经理兼皮革研究所所长。
1983—1985年,在上海皮革公司承担国家“六五”攻关项目“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研究”项目期间,作为“两厂一所”研究单位和课题负责人之一,他关心支持该项目工作,并派出代表下厂参加一线试验研究全过程。
1982—1987年,石祥麟接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援建“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国家项目主任、皮革专家组副组长。他承前启后,主持并完成UNIDO三期援助,最终顺利通过该项目的期末三方评估。
先后接待25人次国外专家来沪工作,选派12名人员先后赴国外专业培训,引进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建立了皮鞋、皮件实验工厂,使皮革技术中心水到渠成,并实行技术中心和皮革研究所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简约有效管理,在制革、制鞋、化工、分析测试、污水处理、情报资料、技术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得到完善与发展。
在有关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心与研究所还完成了“皮革专用金属络合染料”和“高频流动模塑新技术”的项目,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此外,他还积极致力于中外技术交流,曾任《制革工业》(季刊)、《中国皮革工业进展》(年刊)的主编,并在刊物上发表了《皮革修饰剂》《牛皮寄生虫害防治法》等文章,还完成《社会主义国家第三届国际皮革专业会议涂饰论文汇编》和《锆鞣译丛》的编撰、编译工作。先后在《皮革科技》杂志上发表了《法国皮革工业考察记》及《美、法两国轻革干燥、整饰工艺和上海近况对比》等文章。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徐明骥总工程师(中)和他的技术伙伴沈瑞麟(左2)、贺廷锴(右1)、吴兴赤(左1)等高工在一起
徐明骥
徐明骥(1923—2023),上海市嘉定县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理工院化工系, 1945年7月至1947年2月在上海信诚化工厂、上海日新制革厂供职,曾为早年上海的皮化、制革行业的成长与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他毕生从事皮革事业,是我国皮革界一位资深制革专家。
1947年原上海日新制革厂易址,搬迁至大西南,徐明骥靓丽转身,前往天府之国出任成都私营西南制革厂厂长。
1950—1958年,徐明骥出任解放军总后军需生产部505厂工务科负责人、技术厂长;1959—1979年,任成都制革厂技术副厂长、主任工程师:1979—1987年,任成都市皮革工业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1987—1990年,任成都制革总厂总工程师;1990—2000年,任成都制革总厂顾问, 2000年3月退休。
20世纪中后期,徐明骥曾先后随团赴法国、意大利、德国、南斯拉夫、日本等多国考察交流,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皮革专业会议。期间,领衔技术团队从事研究以国产栲胶替代进口栲胶生产军用鞋外底革;研究开发军用鞋面革生产工艺;革新制鞋工艺并创立制鞋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规划设计建造新厂到后续的设备安装、调试、直至试生产,完成了一家当时国内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新建制革厂的总体决策和技术运作,实现了“军品转民用”的产品结构调整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前,他曾积极参与“华东西南地区制革技术协作活动”,并在交流会议上,与上海的制革科技工作者切磋技艺,传经送宝,被上海皮革界称誉为良师益友。
20世纪80年代初,徐明骥曾协同沈瑞麟、叶式烈等高级工程师,组织参与“六五”“七五”时期国家科技攻关,致力于猪皮服装革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世纪90年代,除了统领成都制革总厂技术全局外,还致力于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品研制,如:耐洗、防水猪绒面服装革、汽车座垫革等。
徐明骥的个人译作主要有J. 波雷 (Jean Pore) (法)原著《皮革加脂方法及原理》。他先后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综述以及出国考察札记约40余篇。
1996年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 “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2006年,徐明骥总工曾接受由笔者主持的《中国皮革》杂志“科技经纬”专栏访谈,他虚怀若谷,启示良多,畅谈了皮革人生的今昔感受与皮革大国的壮丽前景。
1984年,上海皮鞋厂厂长陆承忠(左2)、总设计师李福友(右1)和设计人员一起研讨设计款式
陆承忠
陆承忠(1926—2010),江苏太仓人。初中文化,工人出身的企业家。1951—1966年的15年间,自进入上海皮鞋厂当工人开始,盖因为人诚实,勤奋好学,埋头苦干,恪尽职守,而被拾级提升,由生产组长、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直至升为副厂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期间,经组织调动,曾一度出任上海新兴制革厂党支部书记。1978—1985年再度出任上海皮鞋厂厂长,在他的带领下,把上海皮鞋厂建设成为上海皮革公司的企业排头兵、上海市“大庆式企业”“全国轻工业企业管理优秀单位”。1986年开始直至届龄退休,在企业深化改革、转轨变型的背景下,他亲自创建“上海飞鹿鞋革联合开发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皮鞋厂被列为上海市104家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单位之一。1978年陆承忠出任上海皮鞋厂厂长,以他为首的厂部制定了扩权三年“产值利润翻番、品种质量翻身”的目标, 开启了以“面向市场、优质高产、内外并举、适销对路”的品牌战略方向与企业创新历程。实践证明,其所创建“牛头牌”男鞋、“花牌”女鞋的商标品牌很快享誉业界乃至国内外,沿袭至今。
1979年,《文汇报》头条以《当企业管理主任,办利国利民好事》为题介绍了上海皮鞋厂的企业新貌和陆承忠的创业事迹,上海皮鞋厂于1978、1979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颁发的“大庆式企业”的奖旗奖状。
20世纪80年代初,在陆承忠厂长带领下,上海皮鞋厂全面完成了扩权三年的目标,与扩权前的1978年相比,产值增长94%,皮鞋产量增长52%,手套产量增长111%,利润增长104%,三年实现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当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6倍。此后,上海皮鞋厂在他主持下,先后两次从美国引进价值130万美元的制鞋设备,形成年产10万双高档男式胶粘皮鞋的生产流水线。制帮和配底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0%和50%。进而又投资组建了运动鞋生产线,推出“五圈牌”旅游鞋和网球鞋等新品种,产品销往美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他借鉴东欧“匈牙利皮鞋城”向市郊扩展的经验,探索“扩大外延”之道,开启了就近设点、工农携手、利用各自优势互补、加工协作的经营方式,一举获得成功。
在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建立市内、市郊皮鞋、旅游鞋及各类手套加工协作厂20余家,还在江、浙、穗等省市开设了7家工农联营厂。至20世纪80年代末,共有从业人员4575名;年产男女皮鞋、旅游鞋300.8万双,其中出口74.9万双;各种手套11万打,出口10万打。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经济效益与出口创汇在全国同行中居领先地位。1988年该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拳头产品 “五圈牌”旅游鞋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花牌”女鞋、“牛头牌”男鞋曾多次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
1985年,陆承忠荣获“上海市优秀厂长经理”荣誉,后被《中国知名企业家大辞典》收录。2009年,被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皮革行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陈鸿炳于1985、1987年两次蝉联“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陈鸿炳
陈鸿炳(1932—2009),江苏常州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先后在上海益民制革厂、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化工室供职。
1959年经组织商调进入新建的上海皮革化工厂,出任丙烯酸树脂研发组组长。1960年晋升为工程师,历任该厂研究室主任和总工程师。
20世纪60年代,作为轻工业部定点建设的全国第一家皮革化工企业的技术领军人物,陈鸿炳全力倾注,领衔技术团队,先后研发了一批又一批备受业界青睐的丙烯酸树脂乳液皮革涂饰剂,如软1、软2、中1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制革用丙烯酸树脂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80年代,陈鸿炳又先后负责研制成功了合成鞣剂PA和MR—102,树脂鞣剂RS和RE,含铬鞣剂CR,皮革加脂剂CS、OS、BS和磷脂加脂剂,以及多项丙烯酸树脂新品种如:新软1、新软2、新填充、S—3、C系列,可调型光亮剂M—3及滑爽剂330,无酪素颜料膏系列,软革封底剂等市场公认的国产皮化精品,多项产品性能达到或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上海和我国的皮革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由其负责研发的树脂复鞣剂RE、合成鞣剂MR—102、可调型光亮剂M—3等产品曾荣获中国首届“国产皮化材料精品”称号。
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据上海皮革化工厂统计,由其负责研制并投入批量生产的皮化产品的年产量已超4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利润近500万元。据此,其为所在企业创造效益与皮化行业卓著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1983和1984年,他两度被评为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先进生产者;1985和1987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此外,在全国皮革与化工界,他注重学习与交流,追求先进技术,积极投入科技活动。他曾任上海皮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皮革科技》、《中国皮革》杂志编委,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完成编撰《中国化工商品大全》(增补本)中的“皮革化学品篇”、《制革化工材料手册》中的“丙烯酸类涂饰剂”与“皮革加脂剂”等章节。
陈鸿炳在退休前一直在上海皮革化工厂主持科技工作,作为总工程师,十分注重技术管理和发挥全厂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致力于国内外技术交流,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与长远发展,为该厂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奠定基础,立下汗马功劳。他晚年退而不休,经常抱病回厂顾问厂里的科技工作和新品开发。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季 仁(右1)接待日本制革专家荻原长一(右2)来访作制革技术交流,会后陪同游览上海南翔古漪园
季 仁
季 仁(1933—2004),江苏苏州人。1949—1952年先后在苏州高级农业专科学校和上海水产学院求学。1952—1953年在广东顺德糖厂任职;1953—1964年在上海益民制革厂任技术员;1964—1995年退休,一直在上海皮革公司工作,历任科员、副科长、科长、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毕生从事皮革科技事业。
20世纪50年代,在益民制革厂从事探索研究鞣制工段的操作技术控制问题,协同建立工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操作液理化检测、皮张或坯革质量感官鉴定等控制手段。
20世纪60年代,因国家进口红矾短缺,他参与研究香料及其它原料自制红矾获得成功,由轻工业部组织交流,向全国推广。
20世纪70年代,他曾从事皮革等防霉方面的研究,参加并完成轻工业部重大科技项目“酶制剂新菌种筛选和应用的研究”,该项目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
此外,1970年他在落实轻工部、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合成皮革(湿法)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研究》的立项选点、调动主研人员,以及成果试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笔者附注:该项目由上海益民制革厂、上海市纺织科学院和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共同承担,选点益民制革厂,商调陈有文高工出任项目研制组组长,项目完成后由益民制革厂组织试生产。)
20世纪80年代,他曾承担并完成“六五”时期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优质山羊面革”课题,该成果获得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及证书。
长期以来,身为上海皮革公司技术科长,除了在公司履职外,还专心致志、不遗余力地投入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的创建和管理,期间兼任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协会的创立成长、发展壮大以及开展各项皮革科技活动付出了千滴汗水和万般心血,为协会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并荣获中国新利18体育在线官网协会颁发的“金牛奖”。尤其,时势使然,在主持协会当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促进皮革产品升档升级、推动企业新品开发等方面业绩卓著。
作为一名“皮革人”,他是上海乃至我国皮革实业界的一位著名活动家,在我国皮革行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朋友遍南北,同仁全行业。早年,他曾倾力于组织举办“华东—西南地区制革技术协作会议”“对外技术交流与工厂现场试验”等活动,深受业界称赞。
他勤奋好学,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经常同成都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全国众多皮革研究所保持密切联系与来往,努力接纳高校皮革专业大学生下厂实习,被誉为行业界的良师益友。
他曾兼任中国皮革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委员、《皮革科技》《中国皮革》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等。他先后在《化学世界》《中国轻工业》《皮革科技》《工业经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了诸多论文,是我国皮革行业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皮革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左起:吕均毅、兰幼民、宗一鸣、赵德增、王铭信、贺富昌)
吕均毅
吕均毅(1934—2008),浙江新昌人,经济师。1951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期间曾先后在三野后勤干校学习、在兽医处工作、在华东军区训练二团做文化教员。1955年从部队复员。复员后曾在上海财经学院学习,结业后,转入地方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和领导工作。
1957年开始,他先后在上海七联皮鞋厂、上海赤卫皮塑厂任职,从班组长、中层管理干部逐步晋升为厂级领导,曾长期担任上海皮件十一厂副厂长。
1982年,他奉命到上海运动鞋总厂整顿鞋底脱胶等质量问题,后留任副厂长。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扭亏增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经常深入班组、加工组了解情况,加强外加工单位的管理,制订了合理的指标,做到奖罚分明。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大胆果断提出了把按工艺设置分厂改为按品种设置分厂,加强了各分厂的责任心,产品合格率由50%上升到9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思路清晰,在与外商洽谈业务和对外交流工作中,既能坚持原则,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又能灵活机动维护企业的利益,为上海运动鞋总厂打质量翻身仗、实现扭亏增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84年,吕均毅奉调出任上海皮革公司党委委员、公司副总经理,曾一度主持公司工作。期间,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时时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为上海皮革公司由行政性公司转为企业性公司、实行综合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后续企业转制、自负盈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1990年统计,上海皮革公司成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全国皮革毛皮制品业50家最大经营规模工业企业第一名、经济效益第二名,同时也被列为上海市50家大型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第15位、出口交货值第10位、利税总额第21位,被上海市统计局列为大型企业一头统计单位和全国大一型企业之一。
1991—1995年,吕均毅曾兼任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皮革协会顾问。1995年退休。
1987年,笔者陪同上海皮革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兰幼民(右)前往上海佘山一家皮革联营厂视察
兰幼民
兰幼民(1936—2008),四川荣经人。1957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皮革工程专业。毕业后由组织分配到上海,1957—1983年,先后在上海制革厂、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红卫制革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厂长。
1983年8月起,调任上海皮革制品公司经理助理,上海皮革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一度兼任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所长。长期以来,一直在上海皮革公司从事皮革技术与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系公司系统皮革科技领军人物之一。
在基层厂期间,曾试验成功了制革转鼓滚灰、转鼓鞣制新工艺,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简化了生产操作。在牛皮革生产方面总结出了“转鼓滚灰、蒙囿鞣制、树脂填充、重染轻涂”的16字诀。
在公司期间,作为公司分管科技的副经理,先后主持、协调、参与完成国家 “六五” “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主持、协调、完成上海市科委下达的“皮革一条龙”科技攻关项目(含11个子项目);协助完成了上海制革行业迁建改造项目和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首期援助项目,曾任项目组副主任。
20世纪90年代,身为上海皮革公司总工程师,他曾参与中外合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的筹建、洽谈、可行性论证等若干工作。
他还致力于上海皮革行业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升级工作。例如,领军完成“高档、新颖、轻软、舒适”的“八字皮鞋”研制开发与投产推广工作,为上海制鞋行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业期间,他先后在《中国轻工业》《皮革科技》《中国皮革》等杂志上发表了《轻革红外线干燥》《应用丙烯酸树脂湿填充》《论八十年代猪皮制革新技术》等科技论文。所从事的科技工作或所完成的科技成果,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轻工业部“金龙腾飞”奖、市局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共10项。曾获“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先进工作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轻工总会重大科技贡献者”等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1991年,曾兼任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1997年退休。晚年撰写了《毕生躬耕为皮革》回忆录,发表在2008年《上海皮革》杂志上。
后 记
制革行业是皮革工业的基础行业,是整个皮革产业链的源头。当制革业原料性的皮革成品产出以后,便将后续使命转移给位于皮革产业链中下游的皮鞋、皮件等制品行业继续加工制造,最终产出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日用皮革制品或特殊用途产品。
近代上海制革业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曾经经历了坎坷风雨与阳光普照的两重天。诚然,上海皮革人,既经历过早年忍辱负重、艰难创业的日子,也分享到后来扬眉吐气、为国争光的荣誉。
深化改革,时势使然,在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几乎整个上海皮革工业不可回避而面临产业转移,而上海的制革业则因环境保护而首当其冲,难以幸免,行将随着历史潮流向大上海告别,移师辽宁阜新,投身于创建“全国制革示范区”。
上海近代制革业的过往人事已开始被逐渐淡忘,昔日的辉煌也已不再。然而,对于那些曾经为此付出智慧与创造、心血与艰辛的老一辈开拓者、创业者来说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或曰是他们的毕生,理当被广大皮革界后来者所铭记、所景仰。可惜,早年活跃在上海皮革界的祝爱德、马广生、黄其尧、吴中沅、王镇华、王镇海、张锦芳、赵德增以及曾在总后军需系统上海3516工厂供职的何骏、陈定国等诸多前贤,盖因史料素材付诸阙如而成为“无米之炊”,不胜憾然。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的编撰,曾经得到上海制革界诸多同仁的关心和支持。所参阅的素材、史料包括《中国皮革史》《中国皮革科技史话》《上海皮革史》(文字稿)、《上海皮革行业志》《1990年上海皮革工业》《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特刊》等等,谨此向支持和帮助编撰的皮革界新、老同仁鸣谢。本《史话》内容如有不当或谬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