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一)美化猪革
建国伊始,制革行业恢复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针对制革原料皮资源不足的状况,尽快解决这个发展“瓶颈”问题。1950年第一次全国制革会议针对制革原料皮资源不足的问题,明确提出利用猪皮制革。
1958年,轻工业部倡导并鼓励全国制革行业积极利用猪皮制革,大力开发猪革制品,以“发展经济,保障共给”,同时也可解决全国制革原料皮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促进全国皮革工业快速发展。针对当时业界以及社会上不少人认为“猪皮毛孔粗大、皱纹多”“成革不美观又不耐用”等偏见与误解,为了通过实践探索,以提高猪皮制革技术和质量,大力开发猪革品种,并清除发展猪皮制革的种种阻力,轻工业部当机立断,及时提出开展全国美化猪革工作,由中央与地方结合,由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马燮芳总工程师领衔)组织协调,并决定采取下列步骤:
1、由轻工业部负责组织上海市皮革公司,天津市皮革研究所、哈尔滨制革厂、成都制革二厂、广东省工业厅、北京市制革厂、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等多方力量,拟请上海市轻工业局及其所属皮革公司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要求于当年2月15日开始进行一次美化猪革试点,第一阶段要求于4月中旬结束。
2、由轻工业部负责组织上海市皮革公司、天津市皮革研究所、天津市制革厂、汉口皮联厂、北京市制革厂、辽宁轻工局、四川轻工业厅、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等多方力量,拟请天津市轻工业局负责领导,并组织实施,要求2月20日开始进行一次猪底革快速鞣制试点,第一阶段要求于5月上旬结束 。
3、各地分阶段完成试点工作,由轻工业部适时、因地制宜召开全国或地方美化猪革试点成效现场会议,总结交流,表彰先进,推广普及。
基于上述决策和部署,上海地区雷厉风行地组织开展美化猪革试点工作,上海试点工作组组长由时任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皮革研究室主任石祥麟高工担任。
上海的美化猪革试点工作,集中了上海轻工所和制革界20余名制革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厂所结合,共同努力,针对猪轻革如正面、绒面、修饰面革,鞋用、服饰、手套用革以及剖层革品种,同时兼顾部分工业用革,进行美化试验、试制工作。经过了四个多月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效与丰硕成果。
上海的美化猪革研究和生产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后,试点工作仍继续坚持,持续在一年内试制成功猪皮生活用革和工业用革等13个新品种。其中,生活用革如正面、绒面、修饰鞋用面革、鞋用衬里革、服装手套革、白色正(绒)面革、绒面革植绒、雕白印花绒面革、磨花革、压花套色革以及沙发革等;工业用革如纱厂用革(皮圈革、皮辊革)、护油圈革、轮带革、照相机革等;此外,还有剖层革的多种利用尝试。
为此,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了美化猪革现场会议,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推广,并责成上海市美化猪革试点工作组将研究成果汇编、出版了《猪革美化的研究和生产》(轻工业出版社)一书,对我国发展猪革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充分发挥了上海美化猪革的先导作用。1978年11月3日,轻工业部就“关于大力开剥猪皮,发展制革工业问题的报告”呈报国务院,就“必须把开剥猪皮工作迅速抓出成效”提出了具体建议,要旨是:坚持“皮肉并重”的方针;将猪皮开剥和皮革生产列入国家计划;猪皮收购继续贯彻“斤皮斤肉”、免税补贴的价格政策,工商协作,及时收购;努力实现剥皮机械化、自动化;各地皮革工业部门要加强企业管理,采用“四新”,提高猪皮革及革制品的产品质量,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多为城乡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物美价廉的皮革制品。1978年全国猪皮开剥量达到7000万张,同年全国猪轻革产量为5121万平米。
(二)酶法脱毛
制革工艺的灰碱法脱毛是一项传统脱毛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脱毛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石灰和硫化钠。如果不加处理,对环境污染严重;如进行处理,所需投资很高,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所以,制革行业长期以来很难改变“脏、臭、累”的落后面貌。倘使制革利用酶法脱毛,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利用微生物酶代替石灰和硫化钠,则大大有利于环境保护。
酶法脱毛国外早已有所研究和应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内猪皮制革的兴起,轻工业部因势利导,下达了“制革用酶制剂新菌种筛选及应用研究”的科研项目,由上海市皮革塑料制品公司、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和江西省食品发酵研究所承担,上海酒精厂、西北轻工业学院协同参加研究。重点研究课题,一是筛选生物酶的新菌种,研制出适合制革的酶制剂;二是进行酶脱毛机理研究,以指导生产实践;三是逐步推广酶脱毛工艺,部分取代传统灰碱法,以减轻制革废水污染。
项目下达后,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在时任总工马燮芳的率领下,工程技术人员段镇基、俞志洪、金宝仲等人奉命分兵出击,深入京、津、沪、浙等地区和工厂,一方面宣传酶脱毛,举办培训班,普及有关酶脱毛的知识;另一方面,走访当地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并在有关制革厂跟班搞试验,筛选、研制制革用酶制剂。与此同时,轻工业部还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地区和工厂着手进行制革酶制剂筛选及猪皮酶法脱毛的试验研究。经过约三年时间,项目课题组在有关单位和制革厂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成功地研发了1398枯草杆菌蛋白酶、166放线菌蛋白酶、2709枯草杆菌碱性蛋白酶、3942蛋白酶等制革用酶制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猪皮制革酶脱毛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
基于上述酶脱毛工艺研究和制革用酶制剂试生产,各地制革厂相继组织力量投入实践试验与推广应用。1968年,上海新兴制革厂曹德演、上海红光制革厂赵中行、吴鹤年等在生产猪皮轻革时成功地采用了酶脱毛工艺。1970年,在浙江海宁制革厂于义等试验猪皮酶脱毛工艺成功投产的基础上,浙江省轻工业厅在全省制革业逐步推广酶脱毛工艺。
1972年10月,轻工业部主持召开了由9个单位14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制革用酶制剂新菌种筛选及应用研究”鉴定会,对猪皮酶脱毛新工艺进行了初步鉴定,一致肯定猪皮酶脱毛新工艺是可行的,利用微生物酶脱毛是制革行业减轻污染发展方向。会后,轻工业部向各地转发了《制革用酶制剂新菌种筛选及应用技术鉴定报告》。此后,上海酒精厂、天津酶制剂厂、无锡酶制剂厂等先后生产了新菌种酶制剂,供应各制革厂应用,从而使应用微生物酶进行脱毛的工作向前推进,一度形成全国制革酶脱毛工艺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新高潮。
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研究所从探讨酶脱毛机理的角度出发,率先对北京地区的猪皮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在掌握了猪皮组织结构性状的基础上,观察了不同种类蛋白酶在脱毛过程中对猪皮组织所起的作用,为研究猪皮酶脱毛机理提供了初步依据。此后,厂校结合,成都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分别和浙江海宁制革厂、上海新兴制革厂、上海红光制革厂协同,从江浙地区猪皮组织学角度开展了猪皮制革酶脱毛机理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酶脱毛机理的科学理论,更有效地指导猪皮制革酶脱毛工艺实践。从科普知识角度,深入浅出地使制革厂员工也能明白道理:酶脱毛是利用生物催化剂(各种蛋白酶)的制革脱毛新工艺,把毛皮根部脂肪和部分蛋白质分解,使毛根松动而与皮分离,从而达到脱毛效果,并适度松散皮纤维,只要严格工艺操作,成革质量可望更好。
1982年,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猪皮革生产均已采用酶脱毛工艺。例如,上海新兴制革厂、上海红光制革厂、浙江海宁制革厂和江苏南京制革厂等生产的猪皮修面革、猪皮绒面革和猪皮服装革等品种分别采用滚酶、涂酶、堆置法等酶脱毛工艺,产品质量达到正常或优质水平,经济效益较好。其中,产品质量以绒面革为例,抗张强度提高25%~50%;就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言,得革率提高30%,且缩短生产周期,节约劳动率约20%~30%,成本降低8.3%。而且酶脱毛废水变肥水,可供农业肥田。
(三)国产红矾
红矾,是重铬酸盐的俗称。自铬鞣工艺在国内普及后,制革业普遍利用红矾钠(学名重铬酸钠)加硫酸后用葡萄糖还原,配置成一浴法铬鞣所用的碱式硫酸铬鞣液,用于制革一浴法铬鞣。
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据当时我国国情,红矾钠依赖进口,随着制革业需求的增长,红矾钠的进口量与日俱增,给外贸进口用汇增加压力。为改变长期依赖进口红矾纳的局面,使之早日实现国产化,轻工业部一方面向国家计委提交新建、扩建专业生产红矾纳等皮革化工材料工业性试验基地计划项目,一方面号召、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土法上马”自行试产红矾钠的同时,更大限度地在制革行业开展节约、代用红矾钠的探索试验工作。
1959年,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总工张西林组织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皮革专业部分应届毕业生成立红矾试制小组,设计试验方案,并和上海红光制革厂合作,首创用国产铬矿生产铬鞣液的方法,以取代进口红矾。事后,撰文《用铬矿生产铬鞣液》(刊于1959年第11期《中国轻工业》杂志),向全国皮革行业推广这一成果。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曾一度尝试自行生产制革用的“红矾钠”。例如,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所属的上海淮海化工厂、新建的上海皮革化工厂曾先后“土法上马”自行试产红矾钠,但产量有限,供不应求,且质量不如进口红矾钠。又如,上海益民制革厂也曾利用香料及其它原料自制红矾获得成功。
1964年,按照上海市产品归口政策,原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所属专业生产红矾钠的上海淮海化工厂,全套生产设备以无偿调拨的形式划归上海市化工局。上海皮革化工厂也因此停产红矾钠,专业生产皮革化工材料。1978年,轻工业部就“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化工厂计划任务书”向国家计委提交专项报告(【(78)轻计字第115号文】),鉴于该厂扩建改造后专业生产盐基性硫酸铬和红矾钠等皮革化工材料,遂建议青海省将该厂改称为“西宁皮革化工厂”。1983年,该项目获国家计委批准。建设规模:年产盐基性硫酸铬4500吨、红矾钠250吨,总投资1200万元。同年10月轻工业部下达“西宁皮革化工厂建设首期工作计划的通知”。该项目由青海省轻纺厅监理执行。
在红矾钠国产化的过程中,全国制革行业始终坚持探索试验、因地制宜地开展红矾的节约、代用工作,成为当时业界的重点任务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轻革生产工艺开始逐渐向国外先进制革工艺靠拢,生产过程从传统工艺准备、鞣制、整理三大工程开始向湿加工和干加工两大单元过渡;少数制革厂已采用统一加工成蓝湿革后,通过复鞣、染整工序再按具体品种的要求进行加工的方法。后来,复鞣工艺一度被喻为制革“炼金术”。
然而,红矾钠的节约、代用依然在各地制革厂通过厂所结合、厂校结合的形式以多种不同方式在持续进行,方法多种多样,各显神通。大致如下:
——提倡少铬鞣制和无铬复鞣,采用醛预鞣或油预鞣,少铬鞣制,利用替代型合成鞣剂完全取代铬复鞣。
——推行低铬高吸收铬鞣,加强利用少铬或高吸收铬的铬鞣工艺,节省铬盐鞣制过程中铬的用量以减少铬耗、通过高吸收以降低废铬液中铬含量。
——推行废铬液回收循环利用,如:废铬液直接过滤回收补充新配制的铬鞣液用于二层蓝湿革铬复鞣,废铬液通过碱沉淀回收碱式硫酸铬重复利用,等等。
——探索无铬鞣剂替代铬鞣,试验白湿皮工艺,试行白湿皮剖层,或采用醛预鞣、油预鞣,或利用新研发的稀土鞣剂替代铬鞣,或以芳香族合成鞣剂、或聚合物鞣剂等单独或组合复鞣,以取代铬鞣或铬复鞣。
——探索无铬鞣制,如上述“预鞣+复鞣”方案,以及充分利用纯植物鞣或植鞣和其它鞣剂结合鞣等鞣制工艺。
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所属益民、红光、新艺等八家制革厂,根据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开展节约、代用红矾钠的探索和实践,方法和途径如上所述,大大减轻了对进口红矾钠的依赖,既改善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废铬液碱沉淀回收三价铬(氢氧化铬)后,大幅度降低制革废水中的铬含量,提高铬的回收利用率。另据报道,1982年,在山东省冶金研究所协助下,济南制革厂以铬鞣、结合纯稀土复鞣工艺制作的猪正面革,外观质量有所改善,可代替25%的铬液,得革率提高1.5%~1.8%,成本降低0.258元/张。烟台制革厂以铬鞣、结合3号稀土复鞣工艺制成的猪服装革,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均符合省定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水平,一级品率提高20.8%,复鞣废液含铬量下降为0.043克/升。1984年推广应用于生产。
(四)宝书封面
“文革”前后,“红宝书”(如选集、语录等)在全国范围内风行,原先普遍使用薄型红色塑料制成封面或套封,后来上海皮革公司遵照上海市“革委会”的指令,指示下属上海红光制革厂研制“红宝书”封面革。该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试制成功植鞣山羊书面革,经过精心整饰后,送往皮件厂用以裁制成大小不同规格的红色宝书封面,套插方便自如。由于封面上凹凸烫印了金字,金光闪闪。
据说,这种特殊的“红宝书”,初始专供京城高级干部或在外交活动上使用,后来也扩大延伸用来作为表彰先进的赠品,一时传为佳话。
七、产品花絮
我国制革行业的产品(成品革),根据《制革工业术语》分为轻革(按面积计量,单位为平方米)和重革(按重量计量,单位为千克或公斤)两大类。轻革,通常指各种鞋面革、服装手套革、箱包皮具革、皮制球用革、以及沙发皮椅、汽车坐垫用革等;重革,通常包括鞋用底革、工业革、装具革、腰带革等。
(一)繁花似锦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制革轻革生产工艺逐步朝快速、少浴、简化、节料、减少污染等方向发展;重革生产工艺沿着池-鼓结合鞣法和少浴、无浴快速鞣法方向发展。
在品种开发方面,根据《国内外皮革工业水平》一书的评述,70年代后期,皮革产品已经基本摆脱了品种单一的状况,花色品种逐步齐全。其中,轻革品种已初步形成系列化。
轻革产品品种
牛皮革系列产品:包括全粒面革、打光苯胺革、效应革、无涂层全粒面革、修面革、棒球手套革等;
猪皮革系列产品:包括猪正鞋面革、半粒面革、修面革、正绒面革、反绒面革、正面服装手套革、绒面服装手套革、绒面运动鞋革、票夹革、箱包革、夹里革、运动鞋革、劳保手套革、球拍革等;
羊皮革系列产品:包括山羊苯胺革、山羊苯胺打光革、京(锦)羊革、山羊夹里革、山羊细绒面革、山羊服装(手套)革、山羊鼓革、山羊纳帕革、山羊油鞣革;绵羊服装革、绵羊手套革等;
球革系列产品:包括足球革、排球革、篮球革、棒垒球革、猪皮轧花球革、胶粘球革、绒面球革等;
二层革系列产品:包括猪、牛皮的二层修面革、二层贴面革、二层绒面革、二层篮球革等。
重革产品品种
重革品种虽然还比较传统、单一,但门类也基本齐全,主要有底革(外底革、内底革、沿条革)、工业革(轮带革、皮仁革)、装具革(马鞍、马具革)、腰带革等。
(二)上海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大类品种,上海制革业所生产的典型产品大致如下:
其一,牛革产品主要以益民、东方(原名“红卫”)两家制革厂生产为主。牛皮产品始终以鞋用面革为主导产品,以鞋面革为例,主导产品为黄牛全粒面鞋面革、黄牛修面革,新开发的新品种繁花似锦,例如,软面革、黄牛苯胺革、牛软面革、纳帕革、磨砂革,牛变色革效应革,等等。后续还在研发牛皮服装革,牛皮沙发革、汽车坐垫革。
其二,猪革产品主要以红光、新兴两家制革厂生产为主。除了原生产的猪正鞋面革、猪正绒面革、猪正面服装革、猪绒面服装革和猪皮箱包革等,新开发的新品种琳琅满目,例如,猪皮苯胺革、美术革,猪皮沙发革、汽车坐垫革,以及风格各异的防水革、耐洗革和变色效应革,等等。
其三,羊革产品主要以新艺、久新两家制革厂生产为主。前者新艺厂以生产传统山羊鞋面革(锦羊革)为主,后者久新厂则以生产绵羊服装革、羊皮手套革为主,如此分工由来已久。至于新开发的新品种也层出不穷,前者,如山羊苯胺鞋面革、山羊打光鞋面革、山羊软鞋面革;后者,如山羊平纹服装革、绵羊防水服装手套革、以及票夹革、衬里革,等等。
其四,球革产品主要以东方制革厂生产为主。主要品种有篮、排、足球革以及棒球、垒球革,等等。
其五,重革产品主要以上重、沪光两家制革厂生产为主。两厂主要品种包括鞋底革、工业革、轮带革、鼓皮等。
其它,如剖层革产品。一般猪革、牛革生产厂均由因剖层所得之二层革、三层革,后期多数制革厂采用蓝湿革剖层工艺。所以,利用二层革生产猪、牛二层修面革、二层绒面革和二层贴膜革,等等。上海红光制革厂生产的猪二层绒面革,择其优者,可与猪正绒面革相媲美,几可以假乱真。
彩色成品皮革
(三)凤毛麟角
上海红光制革厂生产的“飞轮牌”铬鞣猪绒面服装手套革,于1984年、1988年两次蝉联国家质量奖——银质奖。该厂生产的“飞轮牌”铬鞣猪正面革,于1982年、1986年两次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上海新兴制革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技术革新运动中,自行试制成功电子量革机和可倾式转鼓,使量革效率和转鼓容量翻番,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上海益民制革厂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氧化脱毛新工艺所生产的“雄狮牌”铬鞣黄牛修饰面革,1979年、1986年两次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上海东方制革厂生产的“三宝牌”铬鞣黄牛修饰鞋面革,自1979年来在全国皮革产品质量鉴定评比中获6次第一,并于1981年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黄牛服装手套革于1990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二等奖。该厂生产的防水足球革,为上海球厂提供生产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的足球原料。
上海新艺制革厂研制的“豹牌”铬鞣山羊正鞋面革,于1986年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轻工业部、上海市优质产品质量奖。
上海久新制革厂生产的“丰满牌”绵羊服装革、手套革,曾获轻工业部、上海市优质产品奖。该厂生产的高档山羊平纹手套革出口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