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八)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八)

2023-06-27

来源:《北京皮革》

作者:文\ 温祖谋

(接上期)


八、前贤风采(以华诞年份为序)

皮革教育事业一代宗师张铨教授铜像

1975 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重庆北泉召开《制革手册》第一次编委会议,前左起会务人员:李长英、刘祖秀、蔡顺虞、王淑华;中左起与会专家代表:林文松、金家骅、李荣林、马燮芳、张文德、赵顺生、冯玉琦、张西林、庞贻燮、武英勤、孙廷俞;后左起会议组织者、部分参编人员和会务人员:司机、白坚、赵震环、周正明、张康民、温祖谋、办事员、张浩、潘洲、医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在我国皮革事业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云人物。新中国建立前后,诸如皮革科教界的一代宗师张铨,皮化实业界的化工巨匠侯德榜,等等,无疑是我国近代皮革事业的泰斗和奠基人。沿着先驱们的足迹,相继涌现的一批又一批皮革事业的传承开拓者,遍及京、津、沪及全国各地,他/她们为我国皮革工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前贤风采,不胜枚举。

在上海皮革科技界、实业界卓有建树,曾为上海乃至我国皮革工业毕生奉献的前贤们,同样深受后人敬仰。在他们中间,有的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制革专业,有的曾赴欧美留学深造后回国从业;有的是国际皮革领域的知名活动家,有的是刷新皮革新工艺、新产品的领军人物;有的著作等身,有的躬耕实践……他们的人生,可谓风采壮丽,可歌可泣。斯人已逝,音容宛在,精神永驻,伟业长青!

吕兆清

吕兆清(1896—1989),广东普宁人。1919年中学毕业后于1921年进上海沪江大学求学;1922年入北京燕京大学攻读制革专业;毕业后,在京城创办北京硝皮厂。1928年他出任汕头硝皮厂工程师;1932年应国际制革化学协会的邀请,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了国际制革化学协会会议,并被举荐为该协会会员。

1940年吕兆清客居异国,在菲律宾一家制革厂任制革工程师。1948年他毅然回国,逗留申城。其时,灾难深重的上海滩经济萧条,制革工业频遭摧残,使他怅然迷茫。

新中国成立后,制革工业绝处逢生。吕兆清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施展抱负的机遇,于是便自筹资金开设了申中制革厂,专门生产纱厂用革,与当时日本产“凤凰牌”、美国产“劳伦斯”的羊皮革相抗衡,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他精技术、善管理,很快使产品质量达到与外国货不相上下,而价格却比“洋货”便宜得多,既抵制“洋货”,又出口外销,可为国家多创外汇。此时的吕兆清觉得心里痛快,扬眉吐气。

1956年申中制革厂公私合营后,吕兆清被安排在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任工程师,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曾就改进制革工艺、提高皮革质量提出过许多有益的建议。

在“反右”时期,吕兆清不幸在政治生活上遭到了厄运。后来在“文革”时期,他又被下放到上海红光制革厂铬革车间监督劳动,他一心想要赶超先进的愿景一时难以实现。

1978年,吕兆清在政治上得到彻底平反,他激动万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心中烈火得以复燃。为了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祖国“四化”建设,已耄耋之年的他还主动要求下厂工作。为此,公司安排他到上海新艺制革厂从事研究工作,还给他配备了2名助手。

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年迈体衰的困难,和助手们一起探索试验。他提出利用特殊“人造丹宁”(合成鞣剂)与皮胶原的羧基、氨基充分结合的最佳工艺路线,以改善羊皮成革的毛孔和粒面平细度,并使身骨柔软而富有弹性,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经过一年多实践,终于获得成功,山羊平纹软鞋面革经上海皮革研究所测定,抗张强度、崩裂力、伸长率以及粒面平细度等理化指标均达到和部分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实现了赶超愿望,一时在业界传为佳话。

陈永杰

陈永杰(1897—1990),广东新会人。1916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学校,1919年毕业于北平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化学专业。同年九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攻读化学工程,1922年毕业获化工学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皮博迪(Peabody)城的轻革工厂和美国田纳西州布里斯托尔(Bristol)城的重革厂实习和工作。他是我国近现代皮革专家中在美国从事制革工作最早的学者之一。

1926年,他为实现实业救国的心愿而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先后任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兼制革试验工场主任,岭南大学化工教授,广州市羊城制革厂厂长兼工程师,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上海大华制革厂工程师,上海天元实业公司主任等职。

建国后,1951—1975年,他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所属的漯河207工厂(后名3515厂)、上海106工厂(后名3516厂)任制革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生产技术与科研工作,直至1975年退休。

从业期间,他致力于科研与教学,完成了工业用皮碗革的试制、全部使用国产栲胶鞣制底革的试验项目并投产应用;曾多次指导大学毕业学生的工厂实习。

1951年受命筹建漯河制革制鞋厂,1955年受国务院四办邀派赴藏参加西藏拉萨制革厂的建厂设计工作,1956年在总后“西安制革技术训练班”负责讲授制革课程。1957年整风反右时曾被错划为“右派”,后获平反而复出。

20世纪60年代退休后身居上海,他曾参与编著《制革工艺讲义》(“植物鞣底革”一章、1959年出版)、编译《美国皮革鞣剂与鞣制》(吕绪庸、陈永杰编译,轻工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专业书籍。此外,他还在内部刊物和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及美国皮革发明专利译文,备受业界关注。

陶延桥

陶延桥(1898—1985),安徽芜湖人。早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后又在英国利兹(Leeds)大学研读制革工艺。学成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授。20世纪30年代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编著出版了《制革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发行),这是我国近代皮革界较早出版的一部专业著作。

抗日战争时期,陶延桥被迫转入四川,1939年在位于乐山市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制革科任教,与张铨、徐士弘、韩举贤等一起讲授制革学。首届(1939—1941)毕业生毕业后长期从事皮革业者,诸如:金家骅、符之耀、何骏、郭功超、蒋汇昌、邓霆、杜仁等人。期间,他也致力制革科研工作,其所研发的军需用过滤飞机汽油的“滤油革”在国内首次获得成功。

建国初期,陶延桥曾在轻工业部上海工业研究所皮革研究室兼职高级技术顾问。1952—1955 在上海水产学院加工系化工专业任兼职教授,讲授皮革化学分析课程。

陶延桥著《制革学》,1936 年国立编译馆出版 商务印书馆印行

其后,他曾中断皮革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加盟位于上海的华东化工学院,任工业化学教研室主任、工业化学与分析化学教授,但对皮革科技进步和皮革教育事业仍十分关心,并继续著书立说。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系统地总结30多年来自己在制革化学与工艺学领域的教学心得和科研造诣,先后编著出版了《皮革工艺学》(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4年出版)、《皮革工艺检验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55年出版)、《皮革工业的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57年出版)。前后四部皮革学科的专著共约80万字,此外,他还在有关专业刊物与学报上发表了大量科技论文与学术报告。

据我国皮革界当代名家吕绪庸教授称:“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教授中,陶教授为编著出版皮革科技书籍的最多者”,由此可见他对制革专业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我国皮革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马燮芳

马燮芳(1914—1999),上海市人。193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理工学院工业化学系,获理工学士。1938—1944年在重庆任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制革鞣料实验示范工厂工程师,兼工务课长;1944—1945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皮革基础科研室进修,获科学硕士学位。1946—1947年任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皮革工艺学兼职副教授;1947—1956年任地方国营上海益民制革厂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并在上海水产学院兼任水产动物系皮革工艺学教授;1956—1958年任轻工业部设计院皮革工业建厂设计室项目总工程师;1958年后调任轻工业部毛皮制革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1966—1972年“文革”期间蒙受冤屈,“文革”后复出,仍在部所任总工程师。

1981 年10 月,马燮芳总工程师(右1)和俞志洪(右2)、王树声(左2)、庆巴图(左1)等高工在美国芝加哥(Chicago)参加美国TCA 年会时合影

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燮芳在全国推广猪皮制革、试验美化猪革、研究推行猪皮酶脱毛工艺以及普及酶脱毛知识和研究酶脱毛机理等方面,身先士卒,奔走各地,深入工厂,帮助解决疑难杂症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开发利用猪皮制革做了大量的奠基工作。例如,他领衔全国美化猪革试验工作,分别在上海新兴制革厂、北京东风制革厂、北京制革厂、杭州制革厂进行酶法脱毛猪、牛、羊正鞋面革工艺的研究,指导江苏省吴江、淮阴、泰兴等制革厂猪皮烫退毛制革新工艺的试验研究,还在北京东风制革厂和杭州制革厂进行“少铬鞣制”猪正鞋面革工艺的研究,等等。

为普及、推广新技术,使科研工作服务于生产,1973—1977年间,他先后到浙江、上海、河北、内蒙、广东、山东、天津、北京、江苏、安徽等地进行讲学30多次。

1979、1981年他两次出国赴南斯拉夫、美国进行技术考察,任赴美考察组组长。

从业50年来,他曾兼任中国轻工学会皮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皮革学报》《皮革化学工业》《皮革工业》主编、国家新利18体育在线官网委员会轻工专业二组组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皮革图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皮革学会技术顾问,等等。先后在《科学世界》《化学世界》《皮革化学工业》《中国轻工业》《皮革科技》《中国皮革学报》以及《JALCA》等中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过科研论文、试验报告、文献综述及译文等共220多篇。在编著译校与科技图书方面,曾先后参与《制革手册》(轻工业出版社1975年版)编撰、《现代科技辞典》(1979年版)一书中“皮革学科”部分的译文审校、《英汉辞海》(王同忆主编)中“皮革学科”部分的译写、《侯德榜选集》(1988年版)中“铁盐鞣革法”的中译文校订等工作。

1988年,届龄退休。

1996年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与无私奉献。

张西林

张西林(1916—1982),河北盐山人。1939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留校任制革助教,后任重庆光华制革厂技术负责人。1943—1949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程师。期间曾于1945年赴美国联邦皮革公司进修一年余。

建国后,历任上海皮革工业公司、上海沪光制革厂工程师、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皮革专业主任、上海市皮革制品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曾兼任中国轻工协会皮革学会副理事长、轻工业部皮革工业新利18体育在线官网专家组副组长、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第四届皮革专业会议主席、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建皮革项目首任国家项目主任。1980年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沪光制革厂皮革研究室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他指导下,用于皮革加脂的亚硫酸化鱼油产品试制成功,并很快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接着,他力排众议,坚持组织力量,参照联邦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同类先进产品的标准,研制用于皮革涂饰的金属络合染料,并与华东化工学院协作,终于取得生产性试验成功,为后续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定点工厂生产金属络合染料奠定基础。

1976 年,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皮革专业主任张西林教授级高工(前左4)与其部分学生在江西景德镇参加第三届华东- 西南地区制革技术协作会议时合影

50年代中后期,他在兼任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皮革专业主任期间,曾协同金宗党、吴中沅、黄其尧等人负责专业教学工作。执教期间,他提倡“崇尚科学”,坚信“实践出真知”,鼓励并指导学生大胆突破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局限,开创制革工艺新路子、新方法,藉以出色完成毕业设计。诸如:“皮革鞣前染色的试验”“用国产铬矿生产铬鞣液以取代进口红矾”“铬鞣蒙囿剂的优选与应用”等课题获得成功。

其中,有的成果经改进和完善,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事后,正值全国皮革行业开展自产红矾、节约红矾的高潮,他及时以题为《用铬矿生产铬鞣液》的论文,发表在《中国轻工业》杂志上,向全国皮革行业推广。

20世纪60年代,限于当时教材匮乏,他先后编著出版了《铬盐鞣制》《皮革染色》《合成鞣剂》《皮革施油》《皮革涂饰》等10余册单行本,并于1961年充实汇编成《制革工艺学》(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自编的适用于中等专业学校制革专业的试用教材。

1976年,张西林应聘任轻工业部图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主审《皮革分析检验》《英汉皮革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等皮革工业科技图书。还代表上海地区参加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组织的《制革手册》工具书的编写,主持完成“化工材料篇”的编撰任务。此外,他还拨冗为《制革工艺及材料学》(上下册,温祖谋编、张西林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革脱毛浅说》(吴锦枫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著作的校阅。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张西林受轻工业部委派,先后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皮革工业会议,被公推为会议主席;在印度马都拉斯召开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皮革工业技术转让会议,被会议推选为副主席。1980 年3月,第四届国际皮革专业会议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他当选为会议主席。根据这次会议决定,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在联邦德国科隆召开国际皮革工业协商会议,他在会上介绍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猪皮制革的经验,引起各国代表的重视。会后,他将多次国际会议的概要编译成文,公开发表在《皮革科技》杂志上向业界传达。

期间,他曾多次与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的项目官员直接会晤磋商,对方主动提议对我国皮革工业进行多项援助。其中,项目(DP/CPR/80/007)旨在援建 “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项目分三期实施,总投资为200万美元)。1980年底首期项目获批后,张西林出任UNIDO国家项目主任。

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参与国际皮革科技交流活动的收获和联合国有关皮革会议的情况撰译成中文,刊于《皮革科技》(1981年第7期)上供同行分享。

1981年秋,他为《中国皮革学报》撰写了《我国皮革工业向何处去》的专论,激励我国皮革业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元旦,他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66岁。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成立张西林治丧委员会,并向全国皮革界发布讣告。1月5日下午2时正,在哀乐声中业界同仁云集,张西林追悼大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隆重举行。大厅正中悬挂黑色横幅:沉痛悼念张西林同志;两侧大柱上悬挂着巨幅挽联:“兴皮革 呕一生心血 春耕秋耘 传承有方 誉满南北 惟真惟诚 鞠躬尽瘁 英明垂千古,育人才 历半世艰辛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学贯中西 必耿必信 继往开来 伟业传万代”。

张西林的一生,正如皮革界名人吕绪庸教授所云:“张工为人正直,待人谦和;娴于辞令,广于交际;学术造诣,炉火纯青;乐于奉献,诲人不倦;无愧于我国皮革事业德高望重、众人仰慕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皮革界享有盛誉”。《中国皮革学报》在刊发他题为《我国皮革工业向何处去》一文时在编者按中指出:“他的逝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皮革专家”。《辽宁皮革》杂志刊登署名文章《人物述林·张西林》,对他在发展皮革工业中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魏庆元

魏庆元(1916—2003),河南林县人。193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40—1949年间,历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简称“中工所”)制革工程师,北平“中工所”制革工程师,上海“中工所”制革厂副厂长、工程师。1942年曾对橡椀栲胶鞣制性能进行过研究,并用以改进植鞣工艺,对改善产品质量颇有成效。

建国后,他任上海益民制革厂副厂长、工程师。1958年整风反右运动中被错划成“右派”,后获平反而复出,继续在该厂任职。

1962年, “氧化脱毛新工艺”在上海益民制革厂试验成功,并应用于生产。1964年,曾从事锆盐鞣革机理研究,初见成效。

1978年,组织调动至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直至1986年退休,他一直在该研究所供职,先后任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顾问。

期间,他先后研制出合成鲸蜡油加脂剂、二羧酸交联铬鞣剂、KS皮革光滑剂等诸多皮革化工新品,并为消除铬污染、提高成革质量而致力于研究“溶相鞣革”,一改水相鞣革传统工艺新构想。

此外,他还编写、出版了制革工人技术读本《皮革整饰》;曾将历时五年在精选欧美及我国有关鞣制理论与实践的众多文献、书刊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50多万字的专业理论巨作《皮革鞣制化学》(魏庆元编著、吕绪庸校订)一书,深受全国皮革界的关注和好评。后来,此书于1992年被收选入《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1981年,魏庆元被选为中国轻工学会皮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皮革学报》副主编、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他当选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半个世纪的皮革职业生涯中,他曾先后在全国性皮革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诸如:“北平制革工业现状”“四川青杠碗鞣革实验报告”“五棓子提制单宁酸报告”“青杠碗鞣料精制造报告”“注射脱毛”“绵羊皮酸膨胀脱毛”“植物—铬盐混鞣底革的特性”“植物—合成鞣剂合理化鞣法(RFP法)”“皮革加工器的防腐蚀问题”“渗透压对速鞣的影响”“铝鞣剂与铝铬络合鞣剂”“皮革的接枝聚合”“二羧酸铬鞣剂的研制”“二羧酸在铬鞣中的交联作用”“硫酸化油类在制革工业中的功用”“有色树脂”“苯胺革及其涂饰”“粉末涂饰”“变色革涂饰剂试验”“溶相鞣革工艺研究”“皮革光滑剂的研制”等等,可谓著作等身,功成名就。

1996年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1996 年,在中国皮革工业协会三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徐明骥(前右1)、魏庆元(前右2)、石祥麟(前右3)等被授予“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金宗党

金宗党(1918—2014),江西婺源人。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于1947年来沪,经人介绍结识了当时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简称“中工所”)任职的马燮芳,遂入职协助其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后,政府接收“中工所”并改名为国营上海益民制革厂,位于上海平凉路2535号。

1958年,他被借调到上海市轻工业学校,协助张西林筹办皮革专业,并出任专业副主任兼教研组长,讲授皮革分析检验、植物鞣制等课程。若干年后,因该校专业调整又返回益民制革厂,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该厂以“氧化脱毛”为主的工艺改革与技术改造工作。他在益民厂前后工作了22年,曾是这个厂的生产技术领军人物之一,也是这个厂兴衰崛起的一位历史见证人。

1969年,经组织调动,金宗党出任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情报室主任,负责科技情报工作,建立了皮革化学专业图书资料室,曾兼任《皮革科技动态》《皮革科技》《中国皮革》杂志编委,并配合“中国皮革科技情报站”开展全国皮革科技情报的传递与交流,为全国皮革行业服务。平时,他注重搜集专业书刊和历史资料,笔耕不辍,编撰皮革科技情报,还著书立说,曾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制革发展史》的编撰者。

在《中国皮革》杂志三届二次编委会议上(左起:朱孝于、季仁、沈瑞麟、金宗党、张小林)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皮革公司承担“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其中“猪油综合利用”子项目由他负责,完成了从猪油中分离出“仿牛蹄油”的途径与分离办法,且产出可达40%。经分析检测与应用对比,“仿牛蹄油”的性能与效果可与天然牛蹄油相媲美,拓宽了猪油综合利用的途径,提高了猪油的使用价值。该成果以“仿牛蹄油的制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80年代后期,他退休后曾受聘于山东鲁西南皮革厂,从事技术工作。1992年应聘出任浙江省皮革化工厂技术顾问,在此期间与该厂科技人员合作,研发出新产品“海光一号”皮革加脂剂,为该厂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1997年,年届80岁时他才正式离开其敬业终身的皮革科技岗位。1998年被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新利app盘口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京ICP备1100085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