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 (五)

上海近代制革史话 (五)

2023-03-21

来源:《北京皮革》

作者:文\ 温祖谋

(接上期)

四、名企掠影

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

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8月,座落在上海市斜土路747号,其前身是上海沪光制革厂皮革研究室。

其实,该所可溯源到早年的“上海皮革工业公司试验室”,该“试验室”始建于1956年5月,位于曹家渡。创建初期,编制20人左右,设有皮革实验工场和皮革分析测试职能,隶属于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1958年,上海市轻工业局成立“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时将该皮革试验室划为属下,地址在胶州路343号。另有实验工场设在苏家角(中山公园附近),曾经承担“丙烯酸树脂”“美化猪革”“次皮做好革”“国产栲胶利用”等研究项目。

1966年初,上海市轻工业局决定,原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所属的皮革试验室回归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管理,遂定名为“上海市皮革工业公司皮革研究室”,编制定为30人。1969年公司决定解散该“皮革研究室”。1972年沪光制革厂将原“皮革研究室”中部分人员和新增技术人员组建成“上海沪光制革厂皮革研究室”,地址在南塘浜路116号制革车间内。1978年8月,沪光制革厂南塘浜路车间与上海皮革塑料厂合并正式成立“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行政隶属于上海皮革工业公司。

该所占地面积3127平方米,建筑面积6577平方米。设有皮革工艺室、皮革化工室、图书情报资料室、皮件实验工场、基建设备部门和皮革质量检测站。1990年有职工133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3名,占全所职工的47%左右。

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科研大楼

198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援助我国的皮革首期项目,经轻工业部与联合国(北京)开发计划署商定,在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皮革检测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运用国际标准(ISO)的皮革质量监控实验室。继而,UNIDO援助的二期项目旨在建设“上海皮革技术中心”, 1984年正式定名为“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考虑到项目的承前继后,该中心设立在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所在地,并新建一幢科研大楼,在行政管理上成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以诚信建所、改革立所、科技兴所、以德治所为宗旨,致力于应用科学和新产品开发研究,主要从事自研开发皮革化工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该所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荣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A类财务会计信用单位”称号。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对制革、皮革化工产品和制革工艺及制革设备进行研究;进行皮鞋新产品设计,合成材料代用的研究及胶粘剂与鞋楦的研究;开发设计皮件新品种、合成材料代用、配件材料和造型的研究。同时,该所还负责上海皮革行业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分析,标准、计量的制订和管理;履行科技情报的搜集分析、期刊的编译出版、专刊资料提供等职能工作。

该所曾承担完成或参与合作的科研项目有:“花冠”牌皮革专用金属络合染料,六工位高频模塑机、SUR光亮剂及新近开发的SSD喷色剂、聚氨酯鞋底涂饰剂、多功能高效削抛车、温控皮鞋熨烫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研究等58个项目,其中,包括重大科研项目30项和攻关项目10项。获奖项目(包括国家、部、市、局四级)共有4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轻工部颁奖的17项、上海市颁奖的有13项。

上海皮革公司改制成上海皮革有限公司后,该所也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总后军需系统3516工厂

上海3516工厂(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16工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宝兴路105号,其前身是创始于1911年的精益皮革厂。1937年该厂被日军占领,为日军生产军队装备。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厂成为国民党联勤总部上海被服总厂所属上海皮革总厂。生产轻革、重革以及少量的高帮皮鞋、皮腰带、皮公文背包及各种枪套,供国民党军队使用。

1949年上海解放后,该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方勤务军需部接管,曾改名为“一〇六厂”。工人有近200人,生产军需皮革、皮鞋及马鞍革等军需品。

3516工厂是一个具备制革、制鞋、橡胶制品、鞋楦,以及制革制鞋橡胶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生产能力的大型国有企业。

在国家“一五”建设期间,该厂通过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自主设计创新,组建成新型制革、制鞋生产流水线,成为全国皮革行业第一家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厂家,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制革、制鞋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

该厂所属的制革厂涵盖轻革生产和重革生产两大单元。轻革单元,以生产军用牛皮鞋面革、服装革为主;重革单元,则以生产军需鞋底革、武装带为主。形成自主配套、为自身加工各式军需靴鞋、军用装备提供优质皮革原材料的能力。

1952 年,华东军区后方勤务军需部制革厂重革部(上海3516 工厂制革厂的前身)

20世纪50年代后期,笔者在校攻读制革专业时,曾得缘前往该厂参观、实习,有幸拜见了陈永杰老先生,也曾聆听时任总工程师何骏高工关于该厂制革生产情况介绍与军需制革的专题讲课,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全国皮革行业粗放发展时期,该厂也积极参与全行业的技术革新、酶法脱毛、工艺改革、以及国内外技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皮革行业处于工、商、军三足鼎立时期,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成立后,旨在向本市皮革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构筑皮革技术工作者之家,以参与全国皮革行业的各项活动,广泛开展对外技术交流。时任该厂制革总工陈定国高工、以及王建平高工先后积极参与协会活动,且曾先后出任协会理事长。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该厂大力加强基础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技术责任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6年该厂通过扩大投资、引进先进设备、赴外技术培训等举措,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目标,产品更新率达到60%以上。同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命名为“全军先进企业”。1989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企业”。

上海皮革公司所属制革厂

上海皮革公司所属的制革行业拥有猪革(红光制革厂、新兴制革厂)、牛革(益民制革厂、红卫制革厂)、羊革(新艺制革厂、久新制革厂)、重革(沪光制革厂、上海重革厂)共八家制革企业。

这八家制革企业,有的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就已名震南北,有的在大力发展猪皮制革中英姿飒爽,有的在利用国产羊皮进行精加工中有所创新,有的在改革工艺、缩短生产周期中卓有成效。这“八大金刚”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完成迁建改造、成立制革总厂的辉煌,也经历过90年代深化改革、企业转制、参与中外合资的无奈。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今,尽管这些企业的实体已不复存在,然其当年为上海制革行业的蓬勃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弥久垂青。兹“掠影”二例如下。

上海红光制革厂

上海红光制革厂位于宝山区南大路170号(后改成制革路84号),占地面积5.62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417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3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938万元。主要生产各类猪皮轻革产品及部分牛、羊革加工。

上海红光制革厂创建于1958年6月,由原建华制革生产合作社,上海第二、第三、第五制革生产合作社,闸北制革生产合作小组,益民制革厂重革工场,三友制革厂,同丰制革厂,手工一厂、二厂,手工三联、五联制革厂,双山制革厂等合并而成,有职工414名,年工业总产值达561万元。

1960年,上海胜利制革厂、上海制革厂相继并入该厂,职工人数增至622人,工业总产值达2063.9万元。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1965年国家投资48万元用于技术改造,使制革机械化程度由原20%提高到40%,企业开始专业生产猪皮鞋面革、箱包革、夹里革、劳保手套革及少量底革,日产量达1000张左右。1966年创造利润103.85万元,比1960年增长10倍。

20世纪70年代,随着制革工艺的进步及设备的更新,红光制革厂自主开发了猪皮服装手套革及绒面运动鞋革等产品,机械化程度达60%,1975年达到日产猪皮革3450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开始倾向于细致、美观、轻软、舒适的牛、羊皮革产品,猪皮革面临被淘汰的困境。该厂摸索出一套克服猪皮毛孔粗、身骨硬等缺陷的新工艺,开发了“猪代牛”“猪代羊”、软包袋革、涂饰服装革等一系列产品,经济效益显著上升。

“六五”和“七五”期间,该厂先后参与完成了“高档猪正面革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及“南方低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研究”两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产品档次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显著。

例如,低次猪皮的利用率提高20%,中高档产品的比例由1987年的48%上升到1989年的75%。制革机械化程度达到75%,日产猪皮革4000张以上。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红光制革厂全景鸟瞰

20 世纪80 年代在上海人民广场画廊中一幅有关上海红光制革厂的报道 (右上红光厂大门、左上时任厂长朱建海、下方系产品展示)

1988年9月,红光制革厂成为上海制革行业首家国家二级企业。据1990年统计,该厂年产猪轻革165.65万平方米,折合牛皮58.31万张;品种达45种,近120种花色;完成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税利480.2万元,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之首。该厂生产的“飞轮牌”铬鞣猪正面革,1982、1986年两次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飞轮牌”猪绒面服装革,1982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4、1988年两次蝉联国家质量银质奖。

1991年在行业迁建改造时,位于泰康路的原上海新兴制革厂并入该厂,职工人数达1144人。产品品种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轧花球革、胶粘球革、绒面球革、球拍革、运动鞋革、纳帕革和沙发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全部取消了猪皮财政补贴后,生产资金严重紧缺。该厂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模式,开始承接澳大利亚、韩国的牛、羊皮外加工生产,不断调整设备和生产工艺,以满足加工单位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所生产的牛、羊皮服装革全部出口欧美国家。

上海益民制革厂

上海益民制革厂可溯源至1910年上海人顾氏改建的“华益硝皮厂”(生产牛皮底革)。后经演变,1927年改厂名为“祥生制革厂”(生产牛外底革、牛皮面革),日寇侵占上海时改厂名为“华中制革厂”(生产军需用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该厂,定名为“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制革鞣料示范实验工厂”(简称“中工制革厂”),以生产军需用革、工业用革、民用重革为主。同时还致力于制革鞣料等皮革化工材料的研究和试制,并创办了《皮革化学工业》季刊,从而扩大了“中工牌”牛皮底革的影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展,职工增至8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工制革厂”被军管,改名为“华东工业部益民工业公司第一制革厂”。1950年,年产黄牛底革2.73万张,保证了军需供给。1952年10月,益民工业公司制革一厂、二厂合并为“益民制革厂”(注:厂名前一直未冠“上海”二字)。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2535 号的益民制革厂大门外景


20世纪50年代初,该厂率先研制成功了猪皮正鞋面革及绒鞋面革,缓解了当时牛皮原料紧缺的状况。60年代起,该厂牛皮轻革产品的生产比重逐渐增大。

1958年,针对国产原料皮伤残较多,产革率低的症结,益民制革厂率先改革工艺,采用磨革、涂饰等手段研制黄牛修饰面革获得成功,全国首创黄牛修饰面革工艺,使皮革利用率提高15%。该生产工艺在全国制革行业得到推广。60年代起,该厂牛皮轻革产品的生产比重逐渐增大。

20世纪70年代,益民制革厂又采用氧化脱毛新工艺,进一步提高了黄牛修饰面革的质量。

1975年轻工业部、上海市科委联合下达《合成皮革(湿法)工艺及设备》(中间试验)重点科研项目,项目旨在益民制革厂形成日产100平方米合成鞋面革生产线。该项目由益民制革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共同承担,上海塑料研究所协作,由益民制革厂陈有文高级工程师出任项目研制组组长。

该项目完成后,于1980年2月通过轻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该项目所产出的合成面革,其质量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项目成果推广期间,适逢山东烟台引进日本的合成革生产线,且其生产的合成面革的质量和成本,无法与烟台产品相媲美,故未能全面投产。于是,益民制革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要,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工艺,重点转向开发生产了合成内底革和合成主跟包头革,以及手风琴音簧革、节能传送皮带材料等产品,并组建了一个有100多人的合成革生产车间。

20世纪80年代,益民制革厂率先采用国外先进的皮革复鞣剂和金属铬合染料,辅以性能优良的聚氨酯涂饰材料、多功能加脂剂等,开发出牛皮全粒面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牛皮面革的档次和质量。80年代中期,为满足中高层次消费者的需要,该厂又开发了黄牛全粒面和半粒面革等系列产品,达20多种新产品,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1981—1986年,该厂科研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单层结构抛光材料”和“双层结构抛光材料”,用于硅片、煤片、锗酸铋、磷化铟、蓝宝石、水晶、玻璃等材料的抛光,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获奖。其中,单层结构抛光材料持续生产了30多年。

1990年,上海益民制革厂拥有职工701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41人,占地面积2.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529万元,净值944.5万元,年产牛皮鞋面革15万张,合成革20万平方米,完成工业总产值2389.6万元,实现税利451.88万元。“雄狮牌”黄牛修饰面革,1979年和1986年2次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在1991年行业迁建改造时,益民制革厂(制革部分)从杨浦区平凉路2535号迁移至宝山区南大路65号,该厂合成革部分仍保留在原址。考虑到保留“中华老字号”,公司决定将东方制革厂(原红卫制革厂)并入该厂,沿用益民制革厂厂名。

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

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hanghai Richina Leather Limited Company,简称:SRL),成立于1995年11月20日,是一家中国、新西兰、美国的三方合资企业,座落在宝山区南大路原上海六联制革厂旧址(注册地点为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800弄10号)。投资总额2990万美元,注册资本2100万美元。

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RL)

富国皮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建办公楼

其中,中方由上海皮革公司(Shanghai Leather Corporation,简称:SLC)牵头组合(由其下属上海六联制革厂的红光、益民、新艺——猪、牛、羊三个制革厂联合以新建厂房和全部配套设施折价出资投入),投资比例占45%;外方由新西兰梅勒爱斯丽股份有限公司(Mair Astley Holdings Limited)、美国富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Richina Enterprise Holdings Limited,注册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合作组成(以美元现汇投入),投资比例占55%。

该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皮革、皮革制品及皮革相关的原辅材料。拥有牛皮鞋面革、羊皮服装革和牛皮汽车革为主的三条制革生产线。牛皮鞋面革主要供应生产汀普伦(Timberland))、耐克(Nike)、其乐(Clarks)等世界一流品牌厂家,年生产量在2500万平方英尺左右,在全国制革行业内位居第二。羊皮服装革年产量在1800万平方英尺左右,在全国业内排名前五位,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市场。牛皮汽车革年产量在3000万尺左右,主要用于国内的合资汽车生产厂商本田、丰田和通用等公司的汽车坐垫和内装饰。

该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和开发,设有研发中心,公司的皮革工艺研发能力在国内甚至亚洲地区首屈一指。公司还拥有一个日处理制革废水设计能力达9700立方米的制革污水处理厂。在中国皮革协会的支持下,该公司曾承担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援助的制革污染控制项目(编号:US\RAS\92)。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所属各厂的制革生产,基本上改为以蓝湿革和坯革为原料,在源头控制污染,初步实现了无污染的制革加工工艺。该项目完成后,顺利通过三方验收,该公司被UNIDO授予制革环境保护示范单位。

在公司董事会的主持下,该公司总裁人选先后更迭为杜乃杰(Nigel Dobson 新西兰籍)、何耿(Ernir Hagen 德国籍)、谭丹尼(Dennis Thams 澳大利亚籍),副总裁兼中方代表为温祖谋。若干年后,该公司曾经历合资各方投资比例的调整,但公司生产经营与运作管理一切如常,还扩建了一幢具有机械化、现代化水准兼具办公楼的新工厂。

该公司成立十几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市场不断拓展。2007年,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的总资产已达到近5亿元,销售总额达15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一家最具规模的皮革出口生产型企业之一。

2009年8月,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经过调整重组,更名为富国皮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ichina Leather Industrial Co., Ltd.)。投资总额2992万美元,由中方上海皮革有限公司、外方新西兰富国太平洋投资集团公司下属的富国太平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新西兰富国皮革有限公司合资,分别拥有5%、10%和85%的股权。



责任编辑人:潘飞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新利app盘口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