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皮革>

上海 近代制革史话 (四)

上海 近代制革史话 (四)

2023-03-07

来源:《北京皮革》

作者:

(接上期)

三、涉外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援助中国政府有关皮革工业的项目较多,规模较大的有皮革技术中心建设、制革污染控制、污泥减量处置等项目,以及区域性项目制革职业安全健康等。

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建“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项目


轻工业部二轻局局长王秀英(右3)、上海皮革公司总工张西林(左4)、成都制革总厂总工徐明骥(右1)出席当时UNIDO 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皮革会议


1981年4月至1990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对我国皮革工业提供旨在建设位于上海的“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项目的援助。该项目分三期执行,项目三期建设先后共投入200(25+70+105)万美元。

首期项目建设

首期项目(项目编号为DP/CPR/80/007,1981—1983)建设,旨在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准、运用国际标准(ISO)方法的皮革质量监控、检测试验室,投入25万美元。国际投入资金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中国政府原则上对等提供建筑物和国内专家。时任国家项目主任为上海皮革公司总工程师张西林。

首期项目建设始于1981年。期间,UNIDO专家阿·勒休斯等人曾来沪指导,并参与若干现场实验;上海皮革公司曾选派4名技术人员分赴匈牙利布达佩斯、荷兰阿姆斯特丹接受短期专业培训。项目曾引进先进的拉力机、耐折仪、动态防水仪、磨耗机等关键性检测仪器设备,在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原有皮革质量检测室的基础上,从技术、标准、设备、环境到人员配备,锦上添花,并取得了预期效果。首期项目建设于1983年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三方评审。

二期项目建设

第二期项目(项目编号为DP/CPR/83/004,1983年启动)建设,旨在业已建成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皮革质量监控、检测试验室”的基础上,提升皮革研究技术、完善皮革研究专业平台,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皮革技术中心,投入70万美元。

投入资金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中方分担25万美元)共同承担。经轻工业部批准,定名为“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该中心设在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所在地。时任国家项目主任为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所长石祥麟。

项目建设期间,UNIDO多位专家曾先后来沪指导、参与,并相继举办技术讲座;规划扩建、新建若干研究室;选派技术人员赴西德、菲律宾和意大利等有关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关于制革和革制品研究技术方面的短期专业培训;项目也曾引进若干国外先进的专业设备。

通过该项目建设,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原有的制革、化工、制鞋、皮件等研究室得以扩充完善、创新发展,先后建立起制革工艺研究室、皮革化工研究室、制鞋工艺研究室、皮件设计研究室、图书情报资料室,加上原有的废水处理环保室、基建设备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等,以及首期建成投入使用的皮革质量监控检测试验室,至此,就技术中心的建设架构而言,其功能已初步具备,可谓水到渠成。如若能再建立相应的革、鞋、件实验工厂,则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的研究与实验功能就更加齐全完善。

二期项目建设于1987年6月完成 ,同年 11月在上海举行三方会议,通过了对二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审。

三期项目建设

第三期项目(项目编号为US/CPR/85/103,1985年启动)建设,在第二期项目完成前已开始酝酿。为使“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建成后,其研究与实验功能更加完善,尚需拥有皮革鞋件制品实验工厂,并能在亚太地区皮革及其皮革制品领域有效建立该地区各技术中心网络系统,更好在亚太皮革领域发挥示范、交流、服务作用。为此,UNIDO同意执行第三期项目建设工程。三期项目投入105万美元。国际投入费用由联邦德国捐赠、UNIDO的基金提供,国内投入由中国政府提供。时任项目主任,因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所长人选更替,前期为石祥麟,后期为冯玉麟。

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照例按照计划聘请UNIDO专家来访现场指导、派遣相关人员赴外考察、培训,通过加强对外技术考察交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分别在上海第一皮鞋厂、宝屐皮鞋厂建成分别拥有生产男、女皮鞋生产线的两个实验工厂和在上海皮革箱包厂建成皮件实验工厂。

时至1990年4月,在上海举行三方会议,在进行第三期项目评估的同时,顺利通过了关于建设“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项目的最终评审。前后三期项目总投入200万美元。

综合以上三期项目建设,不仅建成了“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而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曾先后派遣12名年轻的科技人员赴外接受短期专业技术培训,为“中心”在测试、制革、制鞋和制件等方面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还曾先后聘请了23位UNIDO专家前来现场指导,举办了21期各类技术讲座,为皮革行业培训了一批专门人才,在亚太地区皮革和革制品工业各技术中心的网络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分别在上海第一皮鞋厂、宝屐皮鞋厂建成生产男、女皮鞋的两个实验工厂和在上海皮革箱包厂建成皮件实验工厂,完善了“中心”研究与实验功能,使之能在全国皮革行业以及亚太地区皮革领域发挥示范、交流、服务作用。

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助制革污染控制项目

受援项目背景

1991年,中国皮革工业协会配合轻工业部国际合作司申请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对中国制革厂污水治理援助项目(编号:US\RAS\92)。该项目于1993年11月批准,1994年1月正式生效,由德国政府对该项目提供总额为355万美元的援助款,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和受援方负责机构组织实施。根据该项目协议规定,联合国工发组织委派布林(Jakw Buljan)先生为项目负责官员;作为受援方负责机构,在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内成立UNIDO项目办公室:主任张淑华,副主任王振和、宋宪雯,工作人员苏超英。该项目的宗旨是:帮助中国皮革工业优化制革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操作,寻找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方法,推广清洁工艺,实施综合培训计划。

项目实施提要

1994年,经项目办公室开展调研、选点分析和项目官员的认定,上海(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污水处理厂)、南京(南京制革厂)、西安(总后3513工厂)等地列为该项目的受援点。

1995年,根据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办公室张淑华主任、王振和副主任、宋宪雯副主任和苏超英高工等先后分别赴美国、日本、奥地利对制革污染治理进行考察调研与工作磋商。此后,项目办公室通过中国皮革工业协会从企业选拔16名符合条件的环保技术人员赴英国皮革技术中心(BLC)接受技术培训。

1996 年11 月,UNIDO 项目办公室主任张淑华(右2)、副主任宋宪雯(右1)陪同UNIDO 和UNDP 官员在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作项目深度评估时视察生产车间

1996年,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培训制革污水治理人才,更好地实施项目计划任务,项目办公室通过协会委托中国皮革研究所在南京制革厂举办制革污水治理技术培训班,邀请中、日专家讲课。同年4月,项目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各受援点项目进展情况,审议设定项目预验收目标,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传达UNIDO有关会议精神。9月,张淑华、宋宪雯二位赴日出席UNIDO制革污水治理援助项目专家会议。12月,项目办在江苏徐州召开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援助项目环保技术中心”,该中心负责人由张淑华兼任,工作人员为高孝忠、周国华、吴浩汀、杨建军、宋宪雯、苏超英。


1997 年笔者与UNIDO 官员布林(Jakw Buljan)(右)在法兰克福合影


1997年,为了贯彻《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皮革行业污染物排放基本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提高皮革行业防污治污能力,同时为使联合国工发组织污水治理援助项目受援单位的经验在行业中得到广泛推广,项目办公室委托项目技术中心与3513工厂于6月2-13日共同举办环保培训班。同年11月,协会在上海皮革研究所举办中—英制革污水处理技术培训班,邀请英国皮革技术中心污水治理专家和中国污水治理专家授课。

1997年10月 中国皮革协会组织有关专家赴印度参加制革污水处理厂设计、运行、维修工作研讨会。

上海援点工作

1994年,UNIDO上述项目最初选定的上海受援点为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污水处理厂,而1995年底该污水处理厂被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租赁使用,故实际上该项目系由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经该公司研究决定,由时任公司副总裁温祖谋高工兼管上海受援点项目执行工作,公司污水处理部李财根、李青、沈钧、江燕华等人分别参与负责各项具体执行任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UNIDO曾委派意大利专家克隆菲洛多次来现场指导、为引进设备提供建议,并参与污水处理工艺改良和标准化现场操作程序的审评。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改进和实验验证,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及装备改造,完善了技术监控手段。后续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改善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工厂管理,开展技术培训,完善实验室的试验和监测功能。具体表现在:1、一个设施较为完善、兼具检测与试验功能的污水处理实验室业已建立使用;2、一个处理技术先进、处理效果较好的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业已形成,并投入正常使用:3、一座较大规模(设计能力9700 m3/d)的大场制革污水处理厂通过援助项目与优化管理,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总之,上海受援点在规定期限内向项目办公室提交项目执行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

在项目深度评估时,莅临现场的三方代表和专家,对上海受援点的上述成效予以首肯,认为从投入与产出来看,项目援助的硬件全部投入使用,运转正常;各项软件在改善处理工艺和现场管理上产生明显效果 ,并已达到控制污染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达标排放(除氨氮外),且污水处理的成本也有所下降。为此,提议授予“制革污染控制示范单位”铭牌。

1997年,上海受援点就US/CPR/97/022制革污泥治理项目也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主要是完成5种不同混合比例的污泥流化干燥试验,以及试验污泥与干化产物主要化学组分的分析检测,为制革污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利用途径与科学依据。

项目通过深度评估后,根据项目办“点上受援、面上受惠”的精神,除了参加中皮协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制革行业环保工作会议汇报介绍了上海受援点有关上述制革污染治理工作与同行交流外,还认真总结,以题为《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助中国制革污染控制项目上海大场项目工作综述》《制革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制革污泥流化干燥试验研究》等署名文章在《中国皮革》杂志上刊出,与全国同行分享。事后,公司污水处理部门还陆续接待诸多外省市和个别国外同行的来访参观与座谈交流。

项目深度评估

1996年11月,项目深度评估会议在各受援单位进行,由国际专家、UNIDO项目评估官员冈萨雷斯、德国政府官员考本费尔、德国技术专家弗林茨、UNIDO驻京代表处官员尼嘎·郝沫林组成的项目评审团一行四人对该项目进行深度评估,并对项目执行情况作了深入考察,评审团对该项目作了积极评价,同时也指出需要改进的问题;项目办公室张淑华主任、王振和和宋宪雯副主任及苏超英高工参加了项目深度评估全过程。经综合评估,该项目最终选定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南京制革厂、西安3513工厂为全国制革污染治理示范单位,中国皮革工业研究所为全国制革环保培训中心。

项目深度评估后,各受援单位针对评估中存在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完善,在规定期限内向项目办公室提交项目执行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

项目后续工作

1997年6月,项目办公室宣布:联合国工发组织以US/CPR/97/022制革污泥治理项目(将增拨15万美元)供开展制革污泥治理研究,并决定该项目由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系和徐州鹰球皮革集团共同承担。

联合国工发组织东南亚区域制革职业安全健康项目

项目背景

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 ) 援助实施的东南亚地区制革业污染防治项目, 其目标在于协助该地区内国家的制革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环境恶化, 并引导这些国家的制革业更好了解适合的职业安全保健标准, 以及知晓采取哪些措施来达到这些标准,从而改善制革生产劳动条件, 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逐步实现清洁生产, 保护人类生态环境。

1997年6月22日至7月1日,UNIDO东南亚区域项目官员A.Sahasranaman 先生一行四人来我国参观考察,为东南亚地区制革工业安全操作、劳动保护项目在中国进行选点调研。事后,根据UNIDO东南亚区域项目的计划安排,该区域性制革工业职业安全健康(OSH)子项目(编号:US\RAS\92\120),经过现场选点调研,被批准在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RL)执行,由东南亚区域项目总部主管。

项目主旨

该OSH子项目旨在基于执行单位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RL)现有的基础, 针对上述目标与制革生产潜在的职业危害, 从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保健急救等领域入手, 通过投入必要的软件和硬件, 以探索建立与健全制革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系统及其监理、培训机制的可行途径, 为推进我国制革业职业安全健康事业提供参考示例。

执行概况

该OSH子项目在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执行,公司成立安全健康委员会,由公司副总裁温祖谋兼管,公司安全健康主管杨伟福作为该“项目专员”具体负责执行,公司相关部门和人员薛舫(培训主管)、蒋美玉(医务室医生)、董国亮(安保主管)分工协作,设立由项目专员杨伟福领衔的项目执行团队。

项目执行团队在系统地分析梳理制革生产可能导致的职业危害:炭疽菌感染、呼吸道和皮肤刺激与过敏、化学品腐蚀与灼伤、各种噪音与机械性伤害、触电、火灾、三废污染、以及多种因素导致中毒、窒息、休克等等职业危害,采取针对性预案,落实具体防治措施。

执行过程中,针对有关潜在的职业危害,抓住重点,从全方位开展涉及安全健康方面的若干要务。

1、有针对性地落实制革机械加工的安全措施。如,对生产车间的每台机器,设立该机器具体“启动运转、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的规范程序和主控制板示意图(英汉对照),使操作工一目了然,安全操作;建立机台使用保养和检查维修责任人制度,挂牌执行,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包括“安全-开机-操作-关机-清洁”五个步骤的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开展机台操作工的安全操作轮训。

2、健全化工材料的安全处置与使用规范。设立化工危险品专用仓库,张贴警示标志,严格仓储、保管和发放程序手续;制订化工危险品的安全使用规范,指导操作工严格遵守,切实做到安全运作和使用;搜集汇编500种常用化工材料的安全数据及其索引目录,使安全数据有案可查。

3、从改善厂房与生产环境着手,努力改善制革生产的劳动条件。如,利用援助物资和公司相应配置,改善工厂、车间的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保证生产正常运作,保障员工身心健康。

4、坚持防治结合、定期进行体检、强化员工保健措施。如,主动联系请示上海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职业健康中心,协同公司医务室,建立公司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制度,编制员工每年体检档案,由公司医务室牵头建立医疗急救团队,针对员工体检问题进行后续跟踪医疗,使防治措施、医疗急救落到实处。

5、编制印发《职工安全健康管理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切实做到对员工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督导员工照章执行。通过培训,以提高员工识别潜在危险和事故隐患的能力,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尽最大可能消除隐患、化解事故,最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SRL 职业安全健康(OSH)系统架构及其执行与监理网络图


6、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系统及其执行与监理网络,根据SRL公司安康系统架构及其执行与监督管理网络,从组织管理、日常管理到现场管理,建立管理运行机制,从安全、消防、急救到保健,横向到边,全方位纳入网络;从决策、督导、监理到实施,纵向到底,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998年9月,根据UNIDO东南亚区域项目办公室的安排,由中国皮革协会组团、受援单位派员,冉福林、杨伟福等一行4人前往印度参加制革清洁工艺、职业安全健康的研讨会。

1998年冬,项目执行单位SRL在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宋宪雯女士主持下,在上海大场举办了“职业安全健康与妇女职业地位”的专题讲座和职业培训活动,上海市妇联代表林华女士、该项目国内专家温祖谋和项目专员杨伟福等为培训作讲演,得到与会员工的赞许。

期末评估

期末,东南亚区域项目总部官员 A. Sahasranaman、专家 J. Hannak 等人来访,就该OSH子项目完成情况予以全面评估,对上述六个方面的执行成效逐一进行检查核实。从投入与产出来看,国内外采购的援助物品和执行单位自行配置的安康物品均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且效果良好,改善了制革生产的条件和劳动环境,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作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执行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健康系统的职能和管理,加强了机械加工的安全防护和化工材料的安全使用,尤其强化了员工安全健康的培训(累计已达5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排除隐患、防范事故的能力,明显降低了安康事故的发生率。为此,对该子项目的完成情况表示满意。

为贯彻中国皮革协会和项目办公室提出的“点上受援、面上受惠”的方针,该项目的工作成果与技术要旨,分别通过题为《制革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与实践》、《制革企业的潜在危害、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护》等署名文章在《中国皮革》杂志(2000年第21期、2006年第15-23期)连载,向全行业公开发表;并且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和现场技术辅导,以推动项目成果在海宁、辛集等地制革业推广应用。

UNIDO 援助中国制革污染控制(含职业安全健康)项目成果推广会于1999 年10 月在上海召开(OSH 项目安康专员杨伟福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在执行过程中,UNIDO官员 J. Buljan,区域总部 A. Sahasranam an、J. Hannak,中皮协前项目办主任张淑华、副主任宋宪雯、苏超英以及项目国内专家和项目执行单位SRL总裁 E. Hagen 分别给予了支持与指导。

责任编辑人:潘飞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新利app盘口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京ICP备1100085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

Baidu
map